"); //-->
TAS.580.0560G00 采用西门子的技术
尽管冯·诺伊曼由于设计了EDVAC,使得他在发展储存程序型计算机上的贡献最为显著,但其他早于他的研究员如康拉德·楚泽(Konard Zuse)也提出过类似的想法。另外早于EDVAC完成,利用哈佛架构制造的马克一号,也利用打孔纸带而非电子内存用作储存程序的概念。冯·诺伊曼架构与哈佛架构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后者将CPU指令与资料分开存放与处置,而前者使用相同的内存位置。大多近代的CPU依照冯·诺伊曼架构设计,但哈佛架构一样常见。
身为数位设备,所有CPU处理不连续状态,因此需要一些转换与区分这些状态的基础器件。在市场接受晶体管前,继电器与真空管常用在这些用途上。虽然这些材料速度上远优于纯粹的机械构造,但是它们有许多不可靠的地方。例如以继电器建造直流时序逻辑回路需要额外的硬件以应付接触点跳动问题。而真空管不会有接触点跳动问题,但它们必须在启用前预热,也必须同时停止运作[注 2]。通常当一根真空管坏了,CPU必须找出损坏器件以置换新管。因此早期的电子真空管式计算机快于电子继电器式计算机,但维修不便。类似EDVAC的真空管计算机每隔八小时便会损坏一次,而较慢较早期的马克一号却不太发生故障。[2]但在最后,由于速度优势,真空管计算机主宰了当时的计算机世界,尽管它们需要较多的维护照顾。大多早期的同步CPU,其时钟频率低于近代的微电子设计(见下列对于时钟频率的讨论)。那时常见的时钟频率为10万赫兹到4百万赫兹,大大受限于内建切换设备的速度。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